服务热线

18650784361
网站导航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ayx爱游戏官网: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

时间: 2025-05-19 08:52:43 |   作者: ayx爱游戏官网
ayx平台:

  “四下基层”即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是习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在长时间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中,“四下基层”内涵不断深化、载体不断丰富、制度日益完善,彰显出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伟力,成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创举和做好群众工作的金钥匙。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对“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出明确要求。深刻把握“四下基层”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切实运用好“四下基层”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是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

  一、站稳人民立场,让党的“好声音”环绕群众“身边”

  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在不同时期一以贯之的工作方法。同志指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习强调,“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他指出,“党的领导是通过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而我们的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干部只有到人民群众中去,并且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联的关系,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地委工作期间,为改变当地贫困落后面貌,他带头沉下身到最偏远、最困难的地方宣讲、办公。在踏遍宁德山山水水的过程中,他身体力行并倡导推动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打破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看不见的“墙”,通过“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密切联系群众。

  我们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社会主要矛盾、中心任务的变化来制定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易于接受的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并为之共同奋斗。这是的根本宗旨与工作方法的完美结合。“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解决的主体问题是如何通过加强理论武装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效宣传,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让党中央精神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从根本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四下基层”秉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强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工作理念,架起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凝聚了党团结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澎湃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作风建设为之一新,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净化优化,社会新风正气不断充盈。但是,化风成俗绝非一日之功,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彰显党中央持之以恒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心和韧劲。大力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不竭的力量源泉,方能使我们党的根基永远坚如磐石。新征程上,必须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发挥聚力于民的独特优势,持续推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精准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规律,增强宣传教育、组织动员群众的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让人民群众全面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把精神提振起来,把士气鼓舞起来,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化“脚力”为“能力”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党的基本工作方法,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同志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做领导工作的人要依靠自己亲身的调查研究去处理问题”。习格外的重视调查研究,指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实事求是。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在宁德工作期间,他下基层从来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注意体察民情,跟当地干部常讲下基层要会看“三面”:田面、人面和市面。田面,就是要看田间地头有什么庄稼,庄稼长得怎么样;人面,是看群众的精神面貌,如果面黄肌瘦,就说明生活条件不好;市面,就是看集市交易是否活跃、物价高不高,等等。他提出“没有调研就不要决策”,带头改进调研作风,开展了大量生动的调研实践。

  “调查研究下基层”点明了调查研究要取得实在成效的关键,解决的主体问题是如何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问计于民、问策于民,集思广益,保证科学决策建立在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调查研究下基层”的过程,是深切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百姓难题的过程,是向群众学习、汲取群众智慧的过程,是走群众路线、提高决策能力的过程。

  中央八项规定把“改进调查研究”作为第一条,是对作风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但一些地方和单位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等现象仍有发生,与我们党的作风建设格格不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推动领导干部主动下基层、察实情,才能使“传家宝”成为破题解难的“金钥匙”。要有“下”的姿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心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拜人民为师、当群众学生,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有“下”的思维,主动“下车”,深入基层,不停留在看“花瓶和盆景”,而是深入到“后院和角落”,特别是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切实弄清楚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弄清楚基层亟待解决的明显问题,找到啃掉“硬骨头”的科学方法、越过“激流险滩”的有效路径。掌握好“下”与“上”的辩证关系,通过广泛调研掌握“一手资料”,用好“解剖麻雀法”,深入研究具体典型,从中找出符合事物规律的领导方法,推动调研成果从“纸上”落到“地上”,切实化“脚力”为“能力”,切实推动党中央确定的大政方针在基层落地生根,切实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落实执行到位。

  三、厚植为民情怀,做群众工作由“坐诊”变“出诊”

  信访工作承担着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重要职责,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作风建设成效的重要窗口。在习心中,“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领导上门走访,可以改进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在宁德工作期间,他常对干部说,“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不仅要对上面负责,而且要对群众负责,为人民做主”。他把信访工作放到突出位置,上任不到5个月就亲自下基层参与信访接访,并研究制定了领导干部下基层接待群众来访制度,要求“约访制度和下基层开展信访接待日活动的制度要坚持到底”。此后,领导干部下基层接待群众来访的做法进一步推开,每个月20日各个县市领导都要安排接待群众来访,方便群众及时就地反映、处理问题。干部们把这一天叫作联系群众的“公仆日”,老百姓则把这一天称作“连心日”。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人的党性是具体的,集中体现在党员干部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中持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为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稳压器,信访工作是我们党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项重要工作。“信访接待下基层”,通过变“群众”为“领导下访”,聚焦维护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把矛盾化解在源头,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推进“信访接待下基层”的过程,是改进群众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水平的过程,也是从根本上筑牢党的执政根基的过程。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在于反对“”。习指出,“”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取得很明显的成效,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但是,官僚主义作风尚未彻底根除,如一些党员、干部干工作热衷于对上表现、不对下负责,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求党员、干部切实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推动工作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着重解决在人民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漠视群众疾苦等问题。深入基层一线,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特别是要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坐坐群众的“热炕头”、“木板凳”,既听群众的顺耳话,也听群众的逆耳言,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正视当前群众诉求内容日趋多元、诉求表达方式日益多样的新形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更多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更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群众利益,建立定期研究解决基层和群众反映的明显问题的机制,切实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四、秉持务实品格,把处理问题的战线从“会场”前移到“现场”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习强调,践行宗旨,就是对人民饱含深情,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为了人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密切联系群众,坚定依靠群众,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诠释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在宁德工作期间,习同志指出,“在闽东,提倡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闽东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差,基层工作存在很多困难,人民群众的生活比较艰苦。这就更要求我们到基层去了解社情民意,体察群众的冷暖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他倡导“现场办公下基层”,转会场为现场,用走心换民心,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不仅拉近了机关与基层、领导与群众的距离,更解了民忧、惠了民生、暖了民心。

  “现场办公下基层”,是了解民情、科学决策的关键环节,是转变作风、增强本领的有力举措,是落实工作、为民办事的重要抓手。倡导“现场办公下基层”,推动了政策、资源、力量下沉一线,减少了办事环节,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工作效率,增进了机关与基层之间的双向联系,形成工作合力,营造起“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把处理问题的战线从“会场”前移到“现场”,直面问题找到解决之策,让人民至上之心、为民服务之举在实际行动中展现,彰显了党的群众路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与思想方法。

  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对作风建设的一次再检阅、再提升。锲而不舍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要求党员、干部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坚决防止和克服,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形成“不务虚功、但求实效”的政治自觉,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实际成效。走出机关、会场,多到现场去,在一线找问题、在一线破难题、在一线抓落实。坚持现场办公、集中“会诊”,从人民群众中取“真经”,找到处理问题的“好方子”、“金点子”、“新路子”,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韧劲,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细抓到位,将攸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小情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福建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销售咨询微信